跳到主要內容
衛生教育 / 急救與外傷 / 燒燙傷和化學灼傷

燒燙傷和化學灼傷

± 立刻要做的事:用大量清水沖洗傷口。

定義:
接觸熱或化學物質引起的皮膚、黏膜或者組織的傷害。

燒燙傷的三種深度

✓ 一度:只有侵犯至表皮層。

    紅腫,觸痛非常敏感,表面常潮溼,輕壓後表面明顯而廣泛的變白,無水泡形成。

✓ 二度:侵犯至真皮層。

    可能有水泡,仍有疼痛感,有液體(纖維蛋白)滲出。輕壓受傷處變白。

✓ 三度:侵犯至整層皮膚。

    一般無水泡形成,傷口呈現白色或黑色的炭化皮革樣。皮膚沒感覺或感覺變差。

如何預防?

1.預防勝於治療,對於源自工作場所的傷害,唯有落實勞工安全教育,指導作業員工正確使用化學藥品及熱源,方能防患於未然。而工作現場的意外急救觀念則應加強,使傷害降到最小。

2.一般民眾在居家使用清潔用品時也要做好保護措施,務必戴口罩、眼罩與手套,以免受害。化學藥品應於外包裝標籤註記,並放在高處或加鎖,避免小孩接觸。烹調食品、進餐及洗澡時,應隨時注意避免自己或小孩被燙傷。

該如何照護?

1.設法除去引發燒燙傷的原因(如:熱、冷、電擊、腐蝕物質等)。任何化學藥品,不論是水溶性或非水溶性、強酸、強鹼等,當濺落在皮膚上時應即刻用大量清水沖洗。愈早沖洗傷口,復原會較好。皮膚燒灼傷的程度與深度也會降低

2.未破皮的燒燙傷口,儘快施以沖、脫、泡、蓋、送等處理。(如下圖)燒燙傷口,儘快施以沖、脫、泡、蓋、送等處理

3.化學物灼傷皮膚時,要將傷側朝下,用大量清水慢慢沖洗處理至少15分鐘,再包紮後送醫。

4.眼睛被灼傷時(含化學藥物),以清水由眼睛內角向外角沖洗,並避免患者揉眼睛。

5.起水泡的燒燙傷口,暫時不可弄破,預防感染。

6.勿於灼傷處塗抹醬油、沙拉油、牙膏、消炎粉等,以防無法散熱,使傷口增加感染機會。

什麼時候需要找醫師?

1.眼睛化學灼傷是真正眼科急症,應迅速就醫。

2.強酸與強鹼的灼傷,做初步沖洗後應立即就醫,評估燒灼傷的嚴重性。

3.呼吸道的燒灼傷時應立即就醫。

4.誤食任何藥品時,不要再進食或催吐,應立即就醫。

5.受傷部位非常疼痛、面積過大、三度傷害或無把握的傷口。

以上資料摘自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

消息公佈欄

時間類別單位標題發佈
跳至網頁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