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衛生教育 / 常見的疾病 / 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

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

致病原

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屬冠狀病毒科之beta亞科,其病毒特性仍在研究中。人類感染冠狀病

以呼吸道症狀為主,包括鼻塞、流鼻水、咳嗽、發燒等一般上呼吸道感染症狀,但嚴重急性呼

道症候群冠狀病毒、中東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與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感染後比一般人類冠狀

病毒症狀嚴重,部分個案可能出現嚴重的肺炎與呼吸衰竭等。

流行病學

有關國際病例資訊請詳見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全球資訊網「國際重要疫情資訊」。

臺灣流行概況詳見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新聞稿」及「傳染病統計資料查詢系統」。

傳播途徑

目前對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的完整傳播途徑,尚未完全瞭解。從確診個案之流病調查與實

室檢測得知,藉由近距離飛沫、直接或間接接觸帶有病毒的口鼻分泌物、或無呼吸道防護下長時間

與確診病人處於2公尺內之密閉空間裡,將增加人傳人之感染風險。另,有部分動物的冠狀毒會

物出現腹瀉症狀,可在糞便當中找到病毒,可能藉此造成病毒傳播。人類COVID-19病例,亦

能自糞便檢出SARS-CoV-2核酸陽性,但是否具傳染性,仍待研究證實。

潛伏期

感染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至發病之潛伏期為1至14天(多數為5至6天)。

可傳染期

依據世界衛生組織資訊,確診病人發病前2天即可能具傳染力。另,確診病人發病後呼吸道病毒持

續排出期間仍無法正確得知,唯依國內經驗與國際文獻得知,確診病人上呼吸道檢體可持續檢測

SARS-CoV-2核酸陽性平均達兩週以上,且下呼吸道檢體檢出病毒的時間可能更久。

臨床表現與嚴重程度

目前已知罹患COVID-19確診個案之臨床表現包含發燒、乾咳、倦怠,約三分之一會有呼吸急促。

其他症狀包括肌肉痛、頭痛、喉嚨痛、腹瀉等,另有部分個案出現嗅覺或味覺喪失(或異常)等。

依據目前流病資訊,患者多數能康復,少數患者嚴重時將進展至嚴重肺炎、呼吸道窘迫症候群或多

重器官衰竭、休克等,也會死亡。死亡個案多具有潛在病史,如糖尿病、慢性肝病、腎功能不全、

心血管疾病等。報告指出,約有14%出現嚴重症狀需住院與氧氣治療,5%需加護病房治療。

COVID-19患者以成人為主,少數兒童個案多為其他確診成人患者之接觸者或家庭群聚相關,兒童

個案大多症狀輕微,但也有零星死亡個案,唯死亡原因與SARS-CoV-2相關性仍調查中。

預防方式

應避免直接接觸到疑似COVID-19個案帶有病毒之分泌物與預防其飛沫傳染。

相關預防措施包含:

1.關注並配合中央疫情中心最新公告防疫政策

2.維持手部衛生習慣(尤其飯前與如廁後)、手部不清潔時不觸碰眼口鼻;

3.避免出入人潮擁擠、空氣不流通的公共場所,並維持社交距離(室外1公尺,室內1.5公尺)或佩戴口

   罩

4.搭乘交通工具遵守佩戴口罩與相關防疫措施

5.減少探病與非緊急醫療需求而前往醫院

6.居家檢疫、居家隔離或自主健康管理者,請遵守相關規範

7.身體不適時請停止上班上課,先留在家中觀察、休息,需要時請主動聯繫衛生單位就醫時請說明旅遊

   史、接觸史、職業以及周遭家人同事等是否有群聚需求。

消息公佈欄

時間類別單位標題發佈
跳至網頁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