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貳、設班目標及現況

貳、設班目標及現況  

    根據特殊教育法為使身心障礙之國民,均有接受適性教育之權利,充分發展身心潛能,培養健全人格,增進服務社會能力,特設立本集中式特殊教育班(本校稱為啟智班)以提供智能障礙為主之身心障礙學生學習特殊需求。亦根據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以「核心素養」做為課程發展之主軸。

 

 

一、設班目標

    課程規劃與一般學生相同為原則,依據總綱與該領域課程綱要之規劃安排,依學生之個別需要,根據其個別化教育計畫會議之決議,提供該學習功能缺損領域/科目之原班課程調整,以及提供在原安置班級所需之學習輔具、環境與評量調整、行為功能介入方案與其他支持策略或相關服務之協助。

期能(一)依學生能力調整發展性與功能性課程,以最小限制環境發揮其最大潛能與優勢。

(二)結合社區資源,開發支持系統,以生涯教育為導向,提昇學生社會適應能力,並施以職業生活技能的基本訓練。

(三)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提昇其生活品質,以成為勤勞自立及能獨立生活之家庭成員與社會公民。

 

二、課程規劃

    本校啟智班課程依據身心障礙學生之IEP會議,針對學生各領域課程規劃之學習內容調整(包含學習節數配置比例與學習內容)決議且需經學校特殊教育推行委員會審議通過,融入學校課程計畫後,再送學校課程發展委員會通過並陳報主管機關備查後實施。

    本校因應融合教育需與普通教育接軌之需求,並以普通教育課程為特殊需求學生設計課程之首要考量:

(一)課程與個別化教育計畫(IEP)結合,以十二年國教各領綱為主軸,依循特殊需求學生之個別差異與需求,重視學生學習之個殊性,以學生個別化教育計畫做為課程之調整原則,並充分發揮行政與教學規劃與執行督導之功能。

(二)重視課程與教材的調整,以簡化、減量、分解或替代等方式彈性調整十二年國教各領綱學習內容以規劃及調整課程。

(三)設計符合特殊需求學生所需之增能、補救或功能性課程,特殊需求課程以落實能力本位、學校本位及社區本位課程之實施。

(四)「彈性學習課程」,包含跨領域統社團活動與技藝課程,特殊需求領域課程(生活管理及職業教育),服務學習、戶外教育、班際或校際交流、自治活動、班級輔導、學生自主學習、領域補救教學等其他類課程。

 

三、學生班級數、師資、空間配置及設備

學生:七、八、九年級各一班共三班。

師資:教師編制9名;專任教師:6名(其中四名具特教合格教師證);

      兼任教師3名(主授職業教育之農園藝、藝術人文之太鼓、鼓舞等課程)。

班級教室:3間(七、八、九年級各1間)。

專科教室:電腦教室、烹飪教室、韻律教室各1間。

 

2019全新電腦教室烹飪教室
韻律教室 
 

其他:分組教室2間;團體活動教室1間。

    各教室設備充實包括影印機設備、視聽設備、電腦、烹調設施器具、律動設備、戶外活動音響、圖書等。

並因應課程需求共用校內各項場地、設施及設備。

 

四、學生進路

    近年來本班畢業生畢業後均經身心障礙學生適性輔導安置,安置於高級中等學校集中式特教班或特殊教育學校,升學比例為100%。

進入綜職科約90%、特教學校約10%。

 

五、教學分組方式

(一)混齡教學:認知相關科目,依據學生能力分組,各組上課主題不同,達因材施教之目的,期學生獲得成就經驗,產生自信與主動求知之動機。

(二)多層次教學:操作相關科目學生有不同學習活動和預期成果。上課主題一樣,教師因應不同年級學生之差異,教學目標、活動和評量設

                  計都考慮不同層次,學生可以依據自己的能力和目標選擇適性的學習和評量。

(三)同儕教導:在原班及跨年級的班級中,同儕之間的相互學習和指導,是老師重視且善用的資源。年級較高或能力較佳的學生會自動地幫

                助年級低的學生,幫助方和受幫助的均覺得受益。此為社會環境產生的互動歷程,提供學生學習如何提出請求協助和助人,

                產生的成就與自信。

(四)螺旋課程:太鼓、韻律等藝文課程教學,在跨年級教室中,學生一起共同學習相同的主題,幫助學生能夠有機會去接觸到不同加深、加

                廣的學習機會。跨年級中的全部學生能在同一主題上學習,但是根據不同學習水準要求不一的深度,也給能力較高的學習者

                更多的延伸學習機會。

 

六、相關活動

(一)校內融合活動

     1.參與校內舉辦的一切活動,包括彌撒、運動會、慶典禮儀、義賣等。

     2.啟智班同學在全校師生關愛與支持的友善環境中學習。

                     3.啟智班除了享用上述專有的設備以外,同時也共享學校一切資源。

(二)校外活動

     1.展演活動:積極參與校外團體邀請的活動,鼓勵家長帶領學生參加校外活動,拓展學生及家庭的生活領域。

     2.社區教學:利用社區現有設施如市場、賣場、郵局、速食店、餐廳、保齡球館、運動中心等教學。

     3.校外教學:每學期一至二次,教師帶領學生,選定知性或感性之學習地點,帶領學生至校外參觀、訪視及餐與社區活動。

     4.宿營或露營活動:每年一次,由教師及大專院校社團共同策劃,給予學生實踐在校所學的知識與技能的機會,實際參與融入社會生活。

     5.校外融合活動:參與天主教其他中學、或其他不同階段學校各類融合活動。

(三)輔導活動

     1.定期聯絡:除藉聯絡簿、班級群組溝通聯絡之外、依個別需求適性提供輔導,並與家長保持良好聯繫溝通。

     2.家長會:定期舉辦家長會,提供家長溝通平台與成長機會,並共同提出有益親師生之輔導及教育策略。

     3.個別化轉銜輔導:為九年級面臨畢業的同學,依家長的期望及學生的能力與需求,擬定個別化轉銜計畫。

消息公佈欄

時間類別單位標題發佈點閱
跳至網頁頂部